印度空军近期正在评估一项可能改变南亚空中力量格局的军购提案——从俄罗斯引进两个中队的苏-57E隐身战斗机。这个消息看似突然富源优配,实则是新德里在多重压力下做出的被动选择。当中国在93阅兵式上集中展示歼-20A、歼-35等第五代战机时,印度军方高层意识到,其现役的\"阵风\"和即将退役的米格-21已经难以维持技术代差平衡。这种战略焦虑,最终将曾经被三度拒绝的苏-57重新推上谈判桌。
俄罗斯人显然读懂了新德里的困境。他们这次给出的报价单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具诱惑力——不仅承诺提供飞行状态完整的两个中队现货,还罕见地开放了航空电子设备源代码和武器集成权限。
这意味着印度理论上可以将\"阿斯特拉\"空空导弹、\"布拉莫斯-NG\"巡航导弹等国产武器整合进苏-57的作战系统。这种程度的技術转让,在印度过去采购\"阵风\"或苏-30MKI时都未曾实现。莫斯科甚至同意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在纳西克工厂组装后续3-5个中队,这种模式与当年苏-30MKI的引进如出一辙。
但技术转让的甜头掩盖不了核心问题:苏-57本身仍是个未完成品。俄罗斯空天军自己至今只列装了约30架,其\"产品30\"发动机的可靠性、隐身涂层的耐久性、传感器融合系统的成熟度都存疑。
更关键的是富源优配,这款被定位为F-22对手的重型五代机,至今没有经过实战检验。相比之下,印度网民更熟悉的F-35早已在多个战场积累数千小时作战经验。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苏-57的质疑——花70亿美元买一个连制造商都没完全吃透的平台,风险确实不小。
然而现实往往没有理想选项。美国虽然愿意向印度提供F-35,但必然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和使用限制;法国\"阵风\"F5虽成熟可靠,但其4.5代机的本质难以抗衡隐身战机;至于印度自研的AMCA,按照最乐观估计也要等到2032年才能形成初始战斗力。
印度空军现面临的是未来五年内战斗机中队数量可能跌破30个的危机,这个时间窗口根本等不起国产方案。苏-57E或许是次优解,但确实是当前唯一能同时满足\"重型\"、\"隐身\"、\"即时可用\"三大刚性需求的选项。
从战略层面看,这笔潜在交易折射出印度防务采购体系的深层矛盾。他们既想维持\"战略自主\",又不得不依赖外购;既渴望西方尖端技术,又需要俄罗斯的抗制裁特性;既要应对眼前的中国压力,又要兼顾长远的国产化目标。
这种摇摆直接体现在其空中力量构成上——未来十年内,印度空军可能同时操作法国的\"阵风\"、俄罗斯的苏-57、国产的\"光辉\"MK2和AMCA,这种\"四代同堂\"的机队带来的后勤和维护噩梦可想而知。
俄罗斯人当然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。他们在谈判中特意强调苏-57E的运营成本比F-35低30%,这直指印度军费紧张的痛处。更微妙的是,莫斯科将交付时间定在2027-2028年,这个节点恰好与中国歼-20预计形成400架规模的时间重合。这种刻意营造的\"危机-解决方案\"对应关系,显示出俄罗斯军火商对印度心理的精准把握。
印度空军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某个特定型号,而是对周边安全态势的重新认识。在本国严重缺乏工业基础的背景下,追求空军强国的梦想是不现实的。即便买来苏-57,也只会是暂时止痛片。
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